单亲生娃如何在医院建档、派出所落户?

Time:2022-2-10 9:29:28 作者:原创:芝士卷同学 治愈同爱 关注:3155

很多拉拉姐妹在准备要宝宝的时候,经常会面临一些特殊的法律问题,丹若国际生殖医院为大家推荐这篇由微信公众号:芝士卷同学 治愈同爱原创的文章,祝大家在文章中能够找到答案,拥有自己精彩的人生!——你就是你,不一样的烟火!


单亲生娃是否可以落户口,医院会接收么,影响上学么?


一些朋友说,单亲医院不接受,不能落户的等一些说法,那就以亲历的小故事来聊聊,其实对于单亲生子政策的种种顾虑,都是没必要的。


首先,单亲生娃医院接不接收,是指建档环节。也即怀孕三个月的时候,需要去医院建档。今后的产检时间表都根据这个档案来,对于很多初次怀孕的孕妈妈来说算是一个好的指导,让你知道每个阶段什么时候去医院。


其实一开始,我也听到过这样的言论 


曾经还很焦虑


还记得当时去医院建档的紧张状态,抱着试试的心态,大不了我们去其他医院多试试,或者去私立医院尝试。


没想到,第一站就异常的顺利。


建档需要带着身份证,其他好像不需要任何东西,不过具体还要看每个医院的要求,当时需要录入父亲的姓名,老婆就说是单亲。医院的工作人员也没说什么,就说我给你录入试试,然后就也很正常的就建卡成功,直接去交钱了。


值得一提的是,千万不要随便瞎编一个父亲的名字,录入系统后,后续会在出生证上显示。


总之单亲建档全程都没什么,而且我们是在公立医院建的档,也很顺利。


其实在建卡之前,还有一个不必要的环节,就是去社区建卡。


这是后来才知道的,这一部分适用于领证的夫妻(伴侣)(形式)去取得一个类似生育保险单,用于正常的生育费用报销,大概在几千块。


医院并不会一定要求你出具这个,只是你有报销需求需要去社区开具。因此也就是说,对于拉拉们来说,领结婚证去社区开生育保险单和去医院建卡没有直接的必然关系。


也即不必为了娃去找个人领证。各种风险之前都说过,就不再赘述。


经过漫长却又短暂的等待,蛋卷终于跟我们见面了。


接下来需要给蛋卷办一个出生证明,出生证明在医院办理,我记得当时是周二和周四下午,需要给蛋卷取好名字。(对于蛋卷的名字也是商量了好久,然后终于起了一个我们都非常满意的名字😄)


当时窗口排了好长的队,清一色都是爸爸。疲惫但满脸的喜悦。我和老婆在队伍中间,到我们的时候,我们一起进去。办事员调出了我们之前的建档系统,然后问我们爸爸的名字,我们说是单亲。


“爸爸呢”


“没有爸爸”


“有个名字吧”


“没有,就是意外怀孕了,不知道爸爸是谁”


这时有门口外排队的男士也像有点看热闹,不过也无所谓了。


医生也没有说看不起你怎样,还让我老婆坐着歇会,然后开始写情况说明。


医院给了我们一个模版,就写明原因。


对于有模版的这个事来看,说明单亲生子并不少见。


然后我们就顺利的办下了蛋卷的出生证明。


接下来就是去办理户口,去派出所办理。


中间还有一个小插曲,我确实电话问了派出所,接线员是一个大叔,然后电话那头又转接给了一个大姐。


一听到“单亲生子”,语气能感受到对方的不屑写好,轻蔑也罢。


更让人无语的是,直接电话说,你这个落不了户 ,你一定要有个男方的名字。


我说我就是找不到,意外怀孕。


“那你也要找一个啊”


我就也没再多说,终止了这场对话。


然后我开始网上查信息,问了朋友,知道大叔大姐的说法完全无稽之谈。我又电话过去,有理有据的说了下法律法规,他们说问问领导。


过了几天,我们就去了派出所,当时办事的小姐姐态度可好了,按照模版写好说明,派出所的办事人员还夸蛋卷的名字好听,是不是找人起的。


后来的一些证明啊,社保是在社区办理的,也是完全没有问题,非常顺利,而且极度配合,没有因为说是单亲就怎样。


有时看到我的帖子有些回帖或者网友讨论,还会有一些混乱的信息:比如单亲不能落户,单亲医院不收。其实根本不是这样的。


我也理解会有网友问一些,其实冷静下来想想就完全不是问题的问题:单亲的孩子可以上学么(义务教育法 ,亲)


我想大部分都是像我一开始的状态,拉拉生娃的我们,选择单亲生子多少会担心政策问题而忐忑,因为有太多的未知再加上不对称甚至不实的信息,而自我惶恐。


生育权是每个人的合法权利,通过这些亲身经历,感受到最起码我国在对于单亲生子的政策愈加开明。希望今后更进一步,生育保险只要缴纳就可以享受生育报销,为何要区别单亲与结婚呢?


除开同性恋这一因素,单亲的母亲正常缴纳生育保险不是更需要这笔钱么?


然后对于拉拉的我们来说,回头想想,其实全程都在自己吓自己的。


我的这段经历,尽管不一定适合全国,但是我相信单亲生子在各地都可以顺利出生落户。


人之所以能,是相信能。


更没必要说是为了落户而选择和gay领证生娃,这完全是无稽之谈。具体还可以问下当地的过来人,这样会更有针对性。 总之要问就要问亲历的过来人,而不是随便的”听说“。


声明:本栏目的内容,包括医学意见和任何其他健康相关信息,仅供参考,不视为特定诊断;如果您对自己的健康或他人的健康有任何疑问,请及时到医院就诊或寻求医生的直接建议。